粳米的药理作用及功效

药理作用

抗肿瘤作用应用自然长菌风化陈年(3年以上)的糯米粽子,剔去其发黑者,80℃焙干,磨粉,作成水混悬液,水提取液及乙醇提取液。给小鼠接种瘦水型肝癌后,每天灌服水混悬液或皮下注射水或乙醇提取液,连续10天,对于腹水型肝癌小鼠的腹水生成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,其抑制率分别为77.6%、56.4%,和52.1%。在腹水涂片上看到用药组的癌细胞退变现象都较对照组为著,肉眼观察,对照组腹腔内肿瘤生长较给药组广泛,粘连情况也较严重。但接种癌细胞后11天,对照组与用药组动物死亡情况并无明显差异。

性味归经

【性味】甘,平。

【归经】入脾、胃二经。

功效主治

1、补中益气,粳米味甘性平,入脾胃经。长于补脾益气,健胃和中。常用于治疗诸虚百损之证。

2、健脾利湿,本品味甘健脾可利湿,性平淡有渗湿之功。入肺经,肺为水之上源,补肺气可通调水道,下输膀胱。《本草乘雅半偈》日:“稻为肺金之主谷,生人之后天也,顾性尤宜水,金胎水母也,故五谷外别设稻人之官,以掌稼下地。汉世亦罢稻田便者,以其均水利也。因而有利水渗湿之功效。

用法用量

内服:10 - 30克,煎汤。亦可研粉外用。

宜忌配伍

【和合宜忌】

《本草纲目》:“炒米汤下去火毒,令人作渴。”

配伍应用

1.配石膏,《本草经疏》曰:“石膏,辛能解肌,甘能缓热,大寒而兼辛甘,则能除大热。”但过寒而伐伤胃气。粳米,甘平无毒,能健脾养胃,固护胃气。二药合用,可达祛邪而不伤正,泻火而不伤土之功效。

2.配高良姜,二药同入脾胃经。高良姜擅入气分,功专温胃散寒,行气止痛。粳米,味甘性平,健脾得胃。二药相配,高良姜可增强粳米温中之效。适用于脾胃虚寒,腹痛久泻之证。

3.配半夏,本品辛温入脾,行水气,燥湿健脾,长于利湿行水,粳米甘平入脾胃,健脾利湿,长健脾和胃。二药合用,相辅相成,健脾利湿之功大增。

方剂制剂

1.白虎汤(《伤寒论》):石膏、知母、粳米、甘草。主治阳明表里俱热之证。《伤寒论》曰:“伤寒脉浮滑,此以表有热,里有寒,白虎汤主之。”症见:身热,汗自出,不恶寒,仅恶热,烦渴引饮,舌燥干等症。

2.白虎加人参汤《伤寒论》)石膏、知母、粳米、甘草、人参。主治阳明热盛津伤的证治。《伤寒沦》日;伤寒,脉浮,发热,无汗,其表不解,不可与白虎汤。渴欲饮水,无表证者,白虎加人参汤主之。”症见:太阳表证已解,阳明里热太盛,渴欲饮水,名上干燥而烦。

3.粳米汤(《全生指迷方》): 附子、半夏、粳米、炙甘草。主治:寒气客于肠胃,痛而呕,脉紧细而滑者。

4.麦门冬汤(《金匮要略》) 麦门冬、半夏、人参、甘草、粳米、大枣。主治虚火咳喘证。《金匮要略》日:“火逆上气。咽喉不利,止逆下气者,麦门冬汤主之。”症见:气逆喘咳,咽喉干燥不利,咳痰不爽,舌红少苔,脉虚数等。

5.竹叶石膏汤(《伤寒论》)竹叶、石膏、半夏、麦门冬、人参、甘草、粳米。主治:伤寒解后,余热不清,气液两伤的证治。《伤寒论》日:“伤寒解后,虚赢少气,气逆欲吐,竹叶石膏汤主之。”症见:机体虚弱消瘦,少气不足以吸,气逆欲吐,兼有发热、心烦口渴,少寐,舌红少苔,脉虚数等。

6.五凤丸(《慎柔五书》):吴茱萸、黄蜡、干漆、粳米、乌鸡卵。上药同入锅内,火炼至稠为丸,小豆大,每服一百二十丸,隔宿不食,清晨米饮送下。主治:肝劳热,令又畏恐不安,眼不赤壅者。

7.竹沥饮(《圣济总录》):淡竹沥、粳米。主治。霍乱。症见:吐泻无度,下利清稀,不甚臭秽,胸膈痞闷,四肢清冷,气欲绝等。